品牌故事
您現在的位置:恒邦藥業>品牌故事
宏濟堂:一個世紀前的馳名商號
發布于:2013-04-23 15:45:00
電視劇《大宅門》中,“百草廳”的少東家白景琦在濟南赤手空拳創立藥鋪,白景琦的原型名為樂鏡宇,他創辦的藥鋪就是宏濟堂。
樂鏡宇是北京商人——同仁堂店主樂樸齋的第三房侄子,很有些個性。與其他已繼承伯父大業的堂兄弟不同,他不愿意開店,使樂樸齋非常失望。無奈,樂老先生出巨資給他“買”了一個山東候補道的位置。于是,樂鏡宇在1902年自京來濟南候補。時任山東巡府的楊士驤對樂鏡宇十分賞識,便于1904年拔官銀2000兩交其籌辦山東官藥局并擔任總辦。1907年,楊士驤因成立官藥局違犯清朝律例被參,后被調離山東。樂鏡宇將官銀2000兩繳還后,取得藥局承受權,遂創辦宏濟堂。解放前,宏濟堂與北京同仁堂、天津達仁堂齊名,號稱江北三大名堂,實乃同出一門的樂氏家族企業。
宏濟堂老店店址在濟南院西大街原珍珠泉理發店舊址,在1915年的兵變中被焚毀,遂遷到院東大街縣西巷口。樂鏡宇除重金聘請同仁堂藥劑師等資身店員來店工作外,始終堅持“炮制雖繁,必不敢省人工;品味雖貴,必不敢減物力”的家傳規矩,膏丹丸散精選細制,連包裝紙和說明書都沿用老號樣式印刷。用戶抓藥后分包、分號,由老店員核驗、蓋章放行。
在繼承的同時,樂鏡宇還大膽創新。因樂氏家族經營的幾家藥店藥品基本相同,他便另辟蹊徑。1909年,他在西關東流水街開辦宏濟堂阿膠廠,所產阿膠將原來的三晝夜延長為九晝夜精煉,清除了阿膠原有的腥臭味,所產阿膠清香甜潤。東阿阿膠也成為宏濟堂的名品,當時生產的阿膠為“福、祿、壽、財、喜”五字膠和精研、墨錠、極品等不同型號共12種,年產阿膠5000公斤。1915年,宏濟堂阿膠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。其產品遠銷南洋和日本。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、紫雪丹、萬應錠、犀黃丸等尤受好評。到了1934年,宏濟堂產品銷量已是北京的三分之二,成為樂家的重要財源。
濟南解放時,樂鏡宇已年逾古稀,回北京常住。20世紀50年代初,樂鏡宇的孫子樂芝田成了宏濟堂的接班人。1955年,宏濟堂公私合營為宏濟堂藥廠,1960年又與永昌藥廠、濟南阿膠廠等合并為濟南公私合營宏濟堂制藥廠。60年代中期,宏濟堂制藥廠已有職工400人,產值達到400多萬元,成為當時濟南唯一的中藥廠。
此后,宏濟堂又幾經改名。1966年9月,宏濟制藥廠改名為濟南人民制藥廠,1980年4月改名為山東濟南中藥廠。1995年,宏濟堂被國內貿易部評為中華老字號。1999年3月改制為濟南神方中藥有限責任公司,成為一家國有控股公司。2002年10月,經過有關方面長達半年多的重組準備,百年老字號宏濟堂正式納入有著“濟南民企老大”美稱的山東力諾集團麾下。 2012年,改名為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有限公司。
泉城路上的宏濟堂,原是三進院落,兩座二層樓,前店后坊,工商一體。店前東西兩照壁瓷磚上有金字隸書阿膠廣告。門面效仿北京大柵欄同仁堂老店形式,廳堂高大,上部周邊以各種名貴中藥材為題材的鏤空木雕。高大黑漆實木柜臺搬家時40多人都抬不動。宏濟堂1996年被拆遷。所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宏濟堂在商埠經二路開了兩個分店,一個在緯一路東,一個在緯五路東,建筑雖不及老店精美,但形制相近。尤其是緯一路的二分店,公司合營后改成了宏偉藥店,但柜臺、藥門櫥、坐堂醫生用的桌椅,乃至藥方鎮紙、藥臼、算盤之類,還都是宏濟堂的傳家寶,一直沿用,仿佛老宏濟堂的脈搏還在微微跳動。(據香港《紅色資本家》2005年2月刊)
鏈接:樂鏡宇(1872至1954),北京出生,濟南宏濟堂創建人。系北京同仁堂藥店少東。1902年捐山東候補道來濟南,受山東巡撫楊士驤委托舉辦官藥局。1907年不惜巨資,取得所有權,更名為“宏濟堂”。后辦起宏濟堂阿膠廠,獨創“九晝夜提制法”,生產出獨具特色的阿膠12種,行銷國內外,阿膠市場幾為宏濟堂所占。所產阿膠,曾獲山東省展覽會“最優等金牌獎”、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“優等金牌獎”和“一等銀牌獎”、國家鐵道實業部頒發的“超等”獎狀。至1934年宏濟堂銷售藥額已達到北京同仁堂的2/3